在浇筑时保证混凝土的温度稳定,需要从原材料控制、拌合过程管理、运输与浇筑环节把控以及后期养护等多方面着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原材料控制
合理选择水泥品种:不同品种的水泥水化热不同,对混凝土温度影响较大。例如,硅酸盐水泥水化热高,在高温季节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若使用不当易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而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水化热相对较低,可根据工程需求和环境条件合理选用,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上升。
控制骨料温度:骨料在混凝土中占比较大,其温度对混凝土温度影响显著。在高温季节,应避免骨料在阳光下暴晒,可采取遮阳、喷水降温等措施。例如,在骨料堆场搭建遮阳棚,或定期对骨料进行喷水冷却,降低骨料的初始温度。在低温季节,则要注意骨料的保温,防止骨料温度过低导致混凝土入模温度不达标。
调节外加剂使用: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会影响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温度变化。例如,掺入缓凝剂可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降低水化热释放速率,有利于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峰值。但外加剂的使用需严格按照试验确定的掺量进行,避免因掺量不当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和温度稳定。
拌合过程管理
控制拌合用水温度:拌合用水的温度对混凝土出机温度有直接影响。在高温季节,可采用低温地下水或对水进行冷却处理,如通过冷水机组将水温降低至适宜范围。在低温季节,则可适当加热拌合用水,但水温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60℃,以免引起水泥假凝。
优化拌合工艺:合理安排拌合顺序和时间,确保各种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一般先投入骨料和水泥进行干拌,再加入水和外加剂进行湿拌。拌合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原材料情况确定,通常不少于90秒,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温度均匀性。
监测拌合物温度:在拌合过程中,定期测量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如发现温度异常,应及时调整原材料温度或拌合工艺。例如,使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拌合物温度,并将数据反馈给操作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运输与浇筑环节把控
运输过程保温或降温: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措施保持混凝土的温度稳定。对于高温季节,运输车应配备遮阳设施,减少阳光直射;对于低温季节,则可对运输车进行保温处理,如采用保温罩或保温被等。同时,要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损失或上升。
控制浇筑时间:选择合适的浇筑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或低温时段进行浇筑。在高温季节,可选择在早晚气温较低时进行浇筑;在低温季节,则应选择在白天气温较高时进行浇筑。此外,要合理安排浇筑顺序,避免出现施工冷缝,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和温度均匀性。
浇筑过程温度监测:在浇筑过程中,使用温度计或红外线测温仪等工具,定期测量混凝土的温度。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要在不同部位设置测温点,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如发现温度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如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或洒水降温等。
后期养护
覆盖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覆盖养护。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混凝土要求,选择合适的覆盖材料,如塑料薄膜、草袋、麻袋等。覆盖材料可以起到保温或降温的作用,减少混凝土表面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保持混凝土的温度稳定。例如,在高温季节,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混凝土表面干裂;在低温季节,则可覆盖草袋或麻袋进行保温。
洒水养护:对于需要湿润养护的混凝土,应定期进行洒水。洒水次数应根据环境温度、湿度和混凝土表面干燥情况确定,保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洒水养护可以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减少内外温差,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应力而产生裂缝。例如,在高温干燥环境下,应增加洒水次数;在低温湿润环境下,则可适当减少洒水次数。
温度控制养护:对于一些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可采用温度控制养护方法。例如,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通过循环冷却水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或者采用蒸汽养护等方法,提高混凝土的温度,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但温度控制养护需要严格按照养护方案进行操作,避免因温度控制不当影响混凝土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