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已碳化受损的混凝土,修复需遵循“评估-清理-修复-防护”的流程,根据碳化深度、钢筋锈蚀程度及结构功能需求,选择表面修复、局部加固或整体置换方案。以下为具体技术措施:
一、损伤评估与分级
碳化深度检测
钢筋锈蚀评估
二、表面修复技术(轻度碳化)
高压水射流清洗
聚合物水泥砂浆修补
硅烷浸渍防护
三、局部加固技术(中度碳化)
粘贴碳纤维布(CFRP)加固
增大截面加固
新增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高一级(如原C30,新增C35);
界面处理:采用高压水射流+涂刷界面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
钢筋配置:新增纵筋直径≥12mm,间距≤150mm,箍筋间距≤100mm。
四、整体置换技术(重度碳化)
置换混凝土施工
切割范围:碳化区域外扩200~300mm,深度至坚实混凝土层;
临时支撑:采用型钢支架或千斤顶,确保施工期间结构安全;
新浇混凝土:掺入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3天强度达到设计值70%。
外包混凝土加固
五、钢筋锈蚀处理
阻锈剂注入
钢筋除锈与补强
六、修复后防护措施
涂层防护系统
阴极保护系统
七、典型工程案例
某化工厂框架结构,使用15年后碳化深度达40mm(保护层厚度35mm),钢筋锈蚀率12%。采取以下修复措施:
表面处理:高压水射流清洗后,涂刷聚合物水泥砂浆(厚度25mm);
局部加固:梁底粘贴2层300g/m²碳纤维布,U型箍间距150mm;
钢筋防护:注入亚硝酸钙阻锈剂,用量0.8L/m²;
涂层防护:环氧封闭漆+聚氨酯中间漆+氟碳面漆,总干膜厚度200μm。
修复后3年检测,碳化深度未增加,钢筋锈蚀率稳定在12.5%,结构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上述系统修复措施,可恢复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功能,延长使用寿命15~20年,维修成本较整体拆除重建降低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