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混凝土性能的具体波动可以从原材料、拌合物性能、硬化后性能这几个关键维度入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原材料方面
水泥
强度等级与活性波动:不同批次的水泥强度等级可能存在差异,即使标注相同等级,其实际活性也可能不同。可通过制作标准试件,按照规范方法测定不同批次水泥的胶砂强度,对比各批次结果,若强度波动超过一定范围(如±5%),则表明水泥性能有波动。例如,某工程使用的水泥,前一批次胶砂28天强度为55MPa,后一批次为50MPa,波动超出合理范围,可能影响混凝土强度。
细度与比表面积变化:水泥细度和比表面积影响其水化反应速度。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水泥颗粒分布,计算细度和比表面积。若细度从300m²/kg变为350m²/kg,比表面积增大,水化反应加快,混凝土凝结时间可能缩短,需调整配合比或施工工艺。
骨料
颗粒级配改变:骨料颗粒级配影响混凝土密实性和强度。通过筛分试验,将骨料按不同粒径范围筛分,计算各粒径的通过率,绘制级配曲线。若某批次粗骨料中10 - 20mm粒径含量从40%变为30%,级配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混凝土和易性变差,需调整砂率等参数。
含泥量与泥块含量变化:含泥量和泥块含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按照标准方法测定骨料含泥量和泥块含量,若细骨料含泥量从1.5%变为2.5%,超出规范要求,会影响混凝土质量。
外加剂
拌合物性能方面
坍落度与扩展度波动:坍落度和扩展度反映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按照标准方法测定不同时间或不同批次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扩展度,若坍落度从180mm变为150mm,扩展度从500mm变为400mm,表明混凝土流动性变差,可能影响浇筑施工。
含气量变化:含气量影响混凝土抗冻性和耐久性。使用含气量测定仪测定混凝土含气量,若含气量从3%变为5%,超出设计要求,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其他性能。
凝结时间差异:通过贯入阻力法测定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若初凝时间与预计时间相差超过1小时,会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需分析原因并调整配合比或施工安排。
硬化后性能方面
强度波动: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和养护混凝土试件,测定不同龄期(如3天、7天、28天)的抗压强度。若28天抗压强度标准值从40MPa变为35MPa,波动超出允许范围,可能影响结构安全性,需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
收缩与徐变变化:收缩和徐变影响混凝土结构的长期性能。通过试验测定混凝土的收缩率和徐变系数,若收缩率比设计值大,可能导致结构开裂;若徐变系数过大,会影响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分布。
耐久性指标变化:包括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等。通过相应试验方法测定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若抗渗等级从P8变为P6,抗冻等级从F200变为F150,表明混凝土耐久性降低,需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