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优化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式,可从浇筑方法选择、浇筑过程控制、与其他工序协同三方面入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浇筑方法选择
全面分层浇筑
适用场景:适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不太大的工程,如小型基础、独立柱基等。因为全面分层要求在整个结构平面内一次性将混凝土浇筑到一定厚度,然后逐层向上浇筑,若结构平面过大,难以保证混凝土供应的连续性和浇筑的均匀性。
操作要点: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初凝前浇筑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完成整个结构的浇筑。每层浇筑厚度一般控制在 30 - 50cm。例如,在浇筑一个边长为 5m 的方形基础时,可采用全面分层浇筑,每层浇筑 40cm,确保每层混凝土都能充分振捣密实。
优势:这种方法能使混凝土在平面内均匀上升,便于控制浇筑质量和温度分布,减少因不均匀沉降和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分段分层浇筑
适用场景:适用于厚度不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如长条形的基础、墙体等。当结构长度超过混凝土供应能力或振捣设备的有效作用范围时,采用分段分层浇筑可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和混凝土的质量。
操作要点:将结构分成若干段,每段再分层浇筑。段与段之间的浇筑间隔时间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之前,一般不超过 2 - 3 小时。例如,在浇筑一个长 20m、宽 3m、高 2m 的墙体时,可将墙体分成 4 段,每段长 5m,每段再分层浇筑,每层厚度 30cm。
优势:可以减少混凝土的运输距离和浇筑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便于对每段混凝土进行质量控制和温度监测。
斜面分层浇筑
适用场景:适用于长度较大的结构,如大坝、挡土墙等。当结构长度方向上的坡度较缓时,采用斜面分层浇筑可以使混凝土沿着斜面自然流动,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操作要点:浇筑时从结构的一端开始,逐渐向另一端推进,形成 1:6 - 1:8
的斜面。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例如,在浇筑一个长 50m、高 3m
的挡土墙时,可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斜面坡度控制在 1:7 左右,振捣棒随着混凝土浇筑的推进逐步向上振捣。
优势:能够使混凝土在斜面上充分流动和振捣,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孔隙和缺陷,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浇筑过程控制
控制浇筑速度
保证振捣质量
振捣设备选择:根据混凝土的结构尺寸和浇筑方式选择合适的振捣设备。对于较薄的浇筑层,可采用插入式振捣棒;对于大面积的平板结构,可采用平板振捣器。
振捣操作要点:振捣棒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且不再沉落为宜,一般每个插点的振捣时间为
20 - 30 秒。例如,在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 5 - 10cm,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结合良好。
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与其他工序协同
与模板工程协同
模板安装检查: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确保模板能够承受混凝土的侧压力和施工荷载。同时,要检查模板的拼接是否严密,防止漏浆。例如,对于大型的基础模板,应进行预压试验,以消除模板的非弹性变形。
模板拆除时间控制:模板的拆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情况确定。过早拆除模板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损伤和结构变形,过晚拆除模板则会影响模板的周转使用。一般情况下,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底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 - 100%时方可拆除。
与钢筋工程协同
钢筋绑扎检查: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和绑扎情况,确保钢筋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要检查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防止钢筋外露导致锈蚀。例如,对于梁柱节点的钢筋,应进行重点检查,确保钢筋的位置准确和锚固长度符合要求。
防止钢筋移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筋移位。可以在钢筋上设置定位卡具,或者安排专人进行看护,及时调整移位的钢筋。例如,在浇筑墙体混凝土时,应在墙体两侧设置模板支撑,防止墙体钢筋因混凝土的侧压力而发生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