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拆除保温层时避免混凝土开裂,可从拆除前评估、拆除中控制、拆除后处理三方面着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拆除前评估与准备
精准评估混凝土状态
强度检测:运用回弹仪、超声回弹综合法等设备检测混凝土强度,或参考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数据。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50% - 70%以上,才具备承受拆除保温层时温度变化和应力的能力。例如在某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中,通过回弹仪检测发现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60%,此时可考虑进行分层拆除保温层。
温度监测:使用高精度温度测量仪器,对混凝土不同部位(表面、中部、底部)及环境温度进行详细测量,绘制温度分布图。根据温度情况制定拆除计划,若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超过
25℃),应暂缓拆除或采取预热等措施缩小温差。比如在冬季施工中,混凝土内部温度为 30℃,表面温度为 10℃,此时不宜立即拆除保温层。
制定科学拆除计划
明确分层厚度:依据保温层总厚度和混凝土温度状况,合理确定每次拆除厚度。较厚保温层(超过 10cm)每次可拆 2 - 3cm,较薄保温层(5 - 10cm)每次拆 1 - 2cm。例如某桥梁工程中,保温层厚度为 12cm,计划分 4 次拆除,每次拆除 3cm。
规划拆除顺序:一般按从上到下顺序拆除,先拆上层保温层,观察混凝土温度变化稳定后再拆下层。如拆除双层草帘覆盖的保温层时,先拆上层草帘,等待 2 - 3 小时,确认混凝土表面温度无明显下降后再拆下层草帘。
安排监测时间:制定拆除后混凝土温度监测时间表,拆除一层保温层后,在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每隔 1 - 2m 设监测点,每隔 1 小时测一次温度,及时发现温度异常并处理。
拆除中控制措施
拆除后处理与维护
加强温度监测
增加监测点:拆除一层保温层后,适当增加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的温度监测点数量,更全面准确地掌握温度变化情况。如在原监测点基础上,在混凝土边缘和角落等温度变化敏感部位增加监测点。
延长监测时间:延长拆除后的温度监测时间,不仅在拆除后短时间内频繁监测,在后续几天内也要定期监测,确保混凝土温度稳定。例如拆除后第一天每隔 1 小时测一次温度,第二天每隔 2 小时测一次,第三天及以后每天测 2 - 3 次。
及时覆盖保护
检查与处理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