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常见问题涵盖裂缝、温度控制、材料与配合比、施工工艺等方面,以下是详细介绍:
裂缝问题
表面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初期,主要因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过大导致。例如在夏季高温时施工,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快,温度迅速下降,而内部水化热使温度较高,这种温差会使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表面裂缝。这些裂缝通常较浅,但会影响混凝土的美观和耐久性。
贯穿裂缝:危害较大,会破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它往往是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过大,且超过了混凝土的抗裂能力而产生的。比如在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施工中,如果没有合理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升,导致里表温差超过25℃,就容易产生贯穿裂缝,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功能。
深层裂缝:介于表面裂缝和贯穿裂缝之间,对结构也有一定损害。它可能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收缩不均匀,或者受到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温度控制问题
温升过高: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水化热,使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如果温升过大,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过大,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引发裂缝。例如在一些大型桥梁的基础施工中,由于未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达到了90℃以上,与表面温度差超过了30℃,结果出现了大量裂缝。
降温过快:混凝土浇筑后,如果降温速率过快,也会产生温度应力,导致裂缝产生。比如在冬季施工中,如果没有对混凝土进行适当的保温措施,混凝土内部热量会迅速散失,降温速率可能超过2.0℃/d,容易引发裂缝。
温度监测不准确: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准确监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度非常重要。如果温度监测点布置不合理,或者监测设备不准确,就无法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情况,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从而导致裂缝等问题的出现。
材料与配合比问题
水泥用量不当:水泥用量过多会导致水化热增大,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增加开裂风险;水泥用量过少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例如在某工程中,由于水泥用量计算错误,比设计用量多用了10%,结果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出现了较多裂缝。
骨料质量不佳:骨料的级配、粒径、含泥量等指标不符合要求,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如果骨料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力,使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比如使用的粗骨料含泥量达到了5%,超过了规定的3%以内,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出现了裂缝。
外加剂使用不当:外加剂的种类、掺量选择不合适,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例如减水剂掺量过多,会使混凝土离析、泌水,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缓凝剂掺量不足,则不能有效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在高温季节或长距离运输时,混凝土容易过早凝结,影响施工质量。
施工工艺问题
浇筑不连续: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果出现停顿,会在浇筑接缝处形成冷缝,降低混凝土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比如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由于设备故障或人员安排不当,导致浇筑中断时间超过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就会在接缝处出现冷缝。
振捣不密实:振捣是保证混凝土密实性的关键环节。如果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内部会存在孔洞和气泡,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例如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插入深度不够,或者振捣时间不足,就会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养护不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如果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方法不正确,会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比如在夏季高温时,没有对混凝土进行覆盖保湿养护,或者养护时间不足,就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