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变结构体系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湿化若处理不当,易引发诸多问题,以下从浇筑前、浇筑中、浇筑后三个阶段介绍具体的预防措施:
浇筑前的预防措施
模板处理
清洁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将模板表面清理干净,去除灰尘、油污、铁锈等杂质。这些杂质会影响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性能,还可能在湿化过程中随水流污染混凝土表面。例如,对于木模板,可使用钢丝刷和湿布进行擦拭;对于钢模板,可采用除锈剂和高压水枪进行清洗。
涂刷脱模剂:在清洁后的模板表面均匀涂刷脱模剂,脱模剂可以形成一层隔离膜,减少混凝土与模板之间的粘结力,便于拆模,同时能防止模板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影响混凝土的质量。选择脱模剂时,要根据模板材质和混凝土类型进行选择,如对于木模板,可选用水性脱模剂;对于钢模板,可选用油性脱模剂。涂刷脱模剂时要注意涂刷均匀,避免出现漏刷或堆积现象。
模板湿润:提前对模板进行湿润,一般提前1 -
2小时进行。湿润模板可以使模板充分吸收水分,避免在浇筑过程中模板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导致混凝土表面干裂。可采用水管直接冲洗或喷雾器喷淋的方式,确保模板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充分湿润。冲洗后,用干净的布或海绵将模板表面的积水擦干,防止积水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施工环境准备
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在浇筑混凝土前,要关注施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高温天气会使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过快,导致混凝土表面干裂;低温天气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和硬化。一般来说,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5
-
35℃之间。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可采取遮阳、洒水降温等措施;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可采取加热、保温等措施。同时,要保持施工环境的相对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
设置排水系统:在施工现场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在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雨水或积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积水浸泡混凝土,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排水系统可包括排水沟、集水井等,排水沟的坡度应不小于0.5%,集水井应定期进行清理。
浇筑中的预防措施
控制浇筑速度和高度
合理控制浇筑速度:混凝土浇筑速度不宜过快,要根据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模板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如果浇筑速度过快,会使混凝土堆积过高,增加对模板的侧压力,可能导致模板变形或涨模,同时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一般来说,对于基础、梁等结构,每小时浇筑高度不宜超过1米;对于柱等结构,每小时浇筑高度不宜超过2米。
控制浇筑高度: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控制好自由下落的高度。如果自由下落高度过高,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一般来说,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宜超过2米,当超过2米时,应采用串筒、溜槽等辅助设备进行下料。
振捣操作规范
选择合适的振捣设备:根据混凝土的类型和浇筑部位,选择合适的振捣设备。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或较厚的结构,可选用插入式振捣器;对于表面平整度要求较高的部位,如楼板、屋面等,可选用平板式振捣器。
控制振捣时间和间距:振捣时间要适中,一般每个振捣点的振捣时间为20 -
30秒,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无气泡冒出、表面泛浆为宜。振捣间距要合理,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控制在30 -
50厘米之间;平板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捣器能覆盖已振捣混凝土的边缘。
避免过振和漏振:过振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泌水等现象,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漏振则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空洞、不密实等缺陷。在振捣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混凝土的情况,确保每个部位都能得到充分振捣。
湿化控制
防止表面干裂:对于暴露在空气中的浇筑面,要及时进行湿化处理。可以使用塑料薄膜覆盖浇筑面,然后在薄膜上喷水,保持浇筑面的湿润。也可以使用喷雾器定期对浇筑面进行喷淋,但要注意喷淋的水量不宜过大,以免冲刷混凝土表面。
控制湿化时间:湿化时间要根据混凝土的初凝和终凝时间来确定。一般来说,在混凝土初凝前,要持续进行湿化处理,防止混凝土表面因水分蒸发过快而产生干裂。在混凝土终凝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湿化频率。
浇筑后的预防措施
养护管理
及时覆盖保湿: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及时用塑料薄膜、草帘等材料进行覆盖,防止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覆盖时要确保覆盖材料与混凝土表面紧密接触,避免出现缝隙。例如,对于楼板混凝土,可在浇筑完成后立即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薄膜上再覆盖一层草帘。
定期洒水养护:在覆盖保湿的基础上,要定期进行洒水养护。洒水频率要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整,在干燥多风的天气,应增加洒水次数,每天洒水不少于4次;在潮湿或雨后天气,可适当减少洒水次数。洒水时要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但要注意避免出现积水现象。
控制养护时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使用要求确定。一般来说,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对于有抗渗要求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温度监测与控制
安装温度传感器:在大体积混凝土或对温度敏感的结构中,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温度传感器应均匀布置在混凝土的不同深度和位置,以便准确掌握混凝土的温度分布情况。
采取温控措施:根据温度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如果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可采取内部降温的方法,如预埋冷却水管,通过循环冷却水来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如果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差值过大,可采取表面保温的措施,如增加覆盖层的厚度,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