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变结构体系过程中,实施环保措施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下从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三个阶段,介绍具体的环保实施方案:
施工前环保措施
环保规划与设计
在项目规划阶段,组织专业的环保团队参与,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和相关环保法规,制定详细的环保规划。例如,对于位于水源保护区附近的项目,规划中要明确施工废水排放的标准和处理方式,确保不会对水源造成污染。
在结构体系改变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因素。比如,选择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作为新增构件的材料,像使用再生钢材、再生混凝土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优化设计方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浪费,例如精确计算构件的尺寸和数量,避免过度采购。
场地准备与生态保护
对施工场地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情况,如是否有珍稀植物、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对于受到保护的生态环境区域,要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设置警示标识,限制施工活动对该区域的干扰。
在场地平整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减少对周边土壤的扰动。例如,避免大面积的裸露开挖,采用分层分段开挖的方式,及时对开挖后的区域进行覆盖或绿化,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同时,合理规划施工场地的排水系统,确保施工废水不会漫流到周边环境中。
施工中环保措施
材料管理与使用
建立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进行全程监控。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如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的涂料、胶粘剂等,减少施工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放。
在材料使用过程中,要精确计量,避免浪费。对于剩余的材料,要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例如,将剩余的混凝土用于制作临时道路的垫层,将废弃的木材加工成木方用于模板支撑等。同时,加强对材料储存场所的管理,防止材料因泄漏、雨淋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
施工过程污染控制
扬尘控制:在施工现场设置围挡,高度不低于规定标准,减少扬尘的扩散。对施工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定期洒水降尘,保持道路湿润。对于易产生扬尘的作业,如土方开挖、砂石料装卸等,采用湿法作业,配备喷雾降尘设备,降低扬尘浓度。
废水处理:在施工现场设置沉淀池、隔油池等废水处理设施,对施工废水进行分类处理。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可回用于施工过程中的洒水降尘、车辆冲洗等;含有油污的废水需经过隔油处理,去除油污后再进行排放。同时,加强对施工现场排水管道的管理,防止施工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管网或周边水体。
噪音控制:选用低噪音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如采用静力压桩机代替锤击桩机进行桩基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高噪音作业。对于必须连续施工的作业,要提前办理相关手续,并向周边居民公告。在施工现场设置噪音监测点,定期对噪音进行监测,确保噪音排放符合标准要求。
固体废弃物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如废旧金属、纸张、塑料等,交由专业的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油漆桶等,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妥善处置;其他垃圾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建筑垃圾,可采用破碎、筛分等工艺进行再生利用,制作成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等。
能源管理与节约
施工后环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