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P技术(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加固岩土体的具体过程可分为菌液制备与注入、胶结液反应与碳酸钙生成、结构强化与性能提升三个核心阶段,结合岩土体特性,其操作流程与技术原理如下:
一、菌液制备与注入
菌种选择
选用巴氏芽孢杆菌(Sporosarcina pasteurii)等高产脲酶菌,其代谢产物可高效分解尿素生成碳酸根离子(CO₃²⁻)。
菌液培养
将菌种接种至含尿素(10-20g/L)、钙源(如CaCl₂,5-10g/L)的营养液中,在30℃恒温摇床中培养24-48小时,使菌体浓度达到10⁸-10⁹ CFU/mL。
菌液注入
二、胶结液反应与碳酸钙生成
胶结液组成
胶结液含尿素(10-20g/L)和钙源(如CaCl₂,5-10g/L),与菌液中的脲酶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
脲酶分解:菌体分泌脲酶,分解尿素生成CO₃²⁻和NH₃。
pH值调节:NH₃提高环境pH值,促使HCO₃⁻转化为CO₃²⁻。
碳酸钙沉淀:CO₃²⁻与Ca²⁺结合生成CaCO₃沉淀,填充岩土体孔隙。
反应式:
CO(NH2)2+H2O脲酶
反应控制
温度:10-30℃(最佳25-30℃),低温下反应速率降低,但碳酸钙生成量增加。
含氧量:低氧环境下仍能维持胶结效能,总体效果与常规环境基本一致。
土体粒径:颗粒尺寸越大,菌液及胶结液吸附越少,加固效果越差。
三、结构强化与性能提升
孔隙填充
力学性能增强
抗压强度:砂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91.6%(超声波强化后)。
抗剪强度:边坡加固后,抗剪强度提高30%,休止角从33°提升至45°。
抗液化性能:钙质砂经MICP处理后,内部孔隙水压力更稳定,压缩变形显著降低。
耐久性提升
四、典型应用场景
地基加固
问题:饱和砂土在地震动荷载下易液化,导致地基失效。
解决方案:利用MICP技术将可液化地基中的砂土颗粒固定,并以胶结形成的碳酸钙填充空隙。
效果:地基抗液化能力显著提升,承载力提高20%-30%。
边坡防护
问题:边坡在地震、降雨等因素下易发展演化为滑坡、崩塌。
解决方案:在边坡表面生成一层防渗层,阻止降雨入渗对斜坡体内地下水位的影响。
效果:边坡稳定性提高,渗流侵蚀速率降低50%-70%。
防风固沙
裂缝修复
问题:岩石裂隙导致地下流体流速过快,影响工程安全。
解决方案:采用“三阶段注射策略”,实现高桥接率修复。
效果:裂隙桥接率提升2.8倍,力学胶结性能提升7.4倍。
五、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环境控制
菌体保护
避免紫外线直射,防止菌体失活。
防止重金属毒性抑制菌体代谢。
经济性优化
MICP技术通过生物诱导矿化反应,实现了对岩土体的绿色加固,具有施工扰动小、环境适应性强、成本低等优势,是未来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