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矿化加固(如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P)的具体操作流程可分为菌种选择与培养、载体预埋与裂缝预处理、菌液注射与修复养护、效果评估四个核心阶段,结合混凝土裂缝修复场景,详细步骤如下:
一、菌种选择与培养
菌种筛选
选用高产脲酶菌(如巴氏芽孢杆菌)或兼性好氧菌(如BacteriaD),其代谢产物可加速CO₂水合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CO₃²⁻)。
菌液培养
将菌种接种至含尿素、钙源(如CaCl₂)的营养液中,在30℃恒温摇床中培养24-48小时,使菌体浓度达到10⁸-10⁹ CFU/mL。
二、载体预埋与裂缝预处理
载体材料选择
采用多孔轻质骨料(如陶粒、炉渣)作为菌体载体,其表面微孔可阻碍高碱侵蚀性介质侵入,同时为菌体提供生存空间。
裂缝制作与密封
三、菌液注射与修复养护
菌液注射
修复养护
菌体分泌脲酶,分解尿素生成CO₃²⁻和NH₃。
NH₃提高环境pH值,促使HCO₃⁻转化为CO₃²⁻。
CO₃²⁻与Ca²⁺结合生成CaCO₃沉淀,填充裂缝。
四、效果评估
裂缝修复形态观察
通过图像记录裂缝形态变化,修复5天后裂缝中开始生成白色CaCO₃沉淀,40天后裂缝几乎完全填充,沉积物与裂缝黏结紧密。
力学性能测试
微观结构分析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裂缝中生成物质,CaCO₃晶体呈方解石型,与混凝土基体结合良好。
五、典型应用场景
混凝土裂缝自修复
将菌体和营养液预埋于混凝土中,当裂缝产生时,菌体被激活并生成CaCO₃,实现自修复。
岩土体加固
通过MICP技术生成CaCO₃胶结砂土颗粒,提升岩土体抗剪强度与抗渗性。
污染治理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固定重金属离子(如Pb²⁺、Cd²⁺),形成稳定矿物沉淀。
六、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环境控制
菌体保护
避免紫外线直射,防止菌体失活。
防止重金属毒性抑制菌体代谢。
载体优化
载体孔隙率需≥30%,以确保菌体吸附量。
载体强度需≥10MPa,避免修复过程中破碎。
微生物矿化加固通过生物诱导矿化反应,实现了对混凝土裂缝、岩土体及污染场地的绿色修复,具有施工扰动小、环境适应性强、成本低等优势,是未来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