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需综合考虑材料特性、截面形式及受力状态,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核心公式)
公式:
( N = \varphi \times (f_a \times A_a + f_{nn} \times A_n) )
参数说明:
( N ):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kN);
( \varphi ):稳定系数(考虑长细比影响,长细比 ( \lambda = l_0/i ),( l_0 ) 为计算长度,( i ) 为截面回转半径);
( f_a ):钢管抗压强度设计值(MPa,如Q345钢取310MPa);
( A_a ):钢管横截面面积(( m^2 ),( A_a = \pi \times t \times (D - t) ),( D ) 为外径,( t ) 为壁厚);
( f_{nn} ):约束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f_{nn} = k \times f_n ),( k ) 为套箍增强系数,( f_n )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 A_n ):混凝土横截面面积(( m^2 ),( A_n = \pi \times (D - 2t)^2/4 ))。
计算步骤:
确定基础参数:钢材牌号、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管尺寸(( D, t ))、构件计算长度 ( l_0 );
计算截面面积:( A_a ) 和 ( A_n );
计算套箍系数:( \xi = (A_a \times f_a)/(A_n \times f_n) ),查规范确定 ( k ),得 ( f_{nn} = k \times f_n );
计算稳定系数:( \lambda = l_0/i )(圆形截面 ( i = (D - 2t)/4 )),查规范表格得 ( \varphi );
代入公式:计算 ( N )。
二、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压弯构件)
适用场景:承受轴向力+弯矩(如框架柱),需考虑偏心距 ( e_0 = M/N ) 的影响。
核心公式:
( N = N_a + N_n ),( M = M_a + M_n )
(( N_a, N_n ) 为钢管、混凝土轴向力;( M_a, M_n ) 为对应弯矩)
关键步骤:
区分大小偏心:
大偏心:受拉区钢管屈服,受压区混凝土压碎;
小偏心:全截面受压或受拉区未屈服。
引入偏心距增大系数:( \eta = 1/(1 - N \times l_0^2/(10 \times E \times I)) )(( E ) 为组合截面弹性模量,( I ) 为惯性矩)。
联立平衡方程:迭代计算中和轴位置,确定钢管和混凝土的应力分布。
技巧:大偏心时简化为“受拉区钢管屈服+受压区混凝土达 ( f_{nn} )”,小偏心时需通过应变协调迭代求解。
三、延伸方法与适用场景
极限平衡法:
假设:构件破坏时钢管屈服、混凝土达三向受压极限强度。
核心逻辑:钢管环向应力提供侧向约束,约束混凝土强度 ( f_{nn} = f_n + \beta \times \sigma_l )(( \beta ) 为三轴强度系数,Tresca准则取1,Mises准则取 ( \sqrt{3} ))。
适用场景:推导承载力理论公式,揭示钢管与混凝土的受力机理。
统一强度理论:
公式:基于统一强度理论 ( F(\sigma_1, \sigma_2, \sigma_3, b) = 0 )(( \sigma_1, \sigma_2, \sigma_3 ) 为主应力,( b ) 为中间主应力参数),建立组合截面屈服函数。
步骤:确定应力状态(如轴心受压时 ( \sigma_1 = \sigma ),( \sigma_2
= \sigma_3 = \sigma_l )),代入屈服函数解得 ( \sigma ),再由 ( N = \sigma \times
(A_a + A_n) ) 得承载力。
技巧:圆形截面取 ( b = 1 ),方形截面取 ( b = 0.5 ),通过无量纲化处理简化公式。
适用场景:异形截面、复杂应力状态(如拉压剪组合)。
数值模拟法:
建模:混凝土用C3D8R实体单元,钢管用S4R壳单元,定义接触(绑定或摩擦接触);
材料本构:钢材用理想弹塑性模型,混凝土用Mander约束本构;
加载与求解:施加轴向位移荷载,提取荷载-位移曲线峰值为极限承载力。
经验公式法:
示例公式:( N = 0.95 \times \varphi \times (0.1 +
0.9\xi^{0.5}) \times f_{cu} \times A_n + 0.9 \times f_y \times A_a )((
f_{cu} ) 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0.95、0.9为安全系数)。
步骤:计算 ( \xi )、( \lambda ),代入公式直接得 ( N )。
技巧:公式适用范围需明确(如 ( \xi = 0.2 \sim 3.0 ),( \lambda = 10 \sim 80 )),超出范围时用修正系数(如 ( \xi > 3.0 ) 时乘0.95折减)。
适用场景:初步设计或缺乏规范依据时,基于试验数据回归公式。
四、方法对比与选择建议
方法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
|
|
|
基本公式法 | 简洁实用,规范核心 | 仅适用于常规轴心受压设计 | 常规轴心受压构件 |
偏心受压法 | 结合受力状态,工程应用广泛 | 需迭代计算,步骤复杂 | 框架柱等压弯构件 |
极限平衡法 | 揭示受力机理,理论性强 | 假设简化,可能偏离实际 | 理论推导与机理分析 |
统一强度理论 | 统一不同截面,理论全面 | 公式复杂,需无量纲化处理 | 异形截面、复杂应力状态 |
数值模拟法 | 精细化建模,处理特殊工况 | 计算成本高,需专业软件 | 复杂应力、异形截面、动态荷载 |
经验公式法 | 快速便捷,依赖试验数据 | 适用范围有限,需修正系数 | 初步设计、缺乏规范依据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