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模板工程、钢筋工程以及混凝土浇筑振捣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采取以下预防混凝土漏浆的具体措施:
模板工程方面
选用合适模板材料
做好模板拼接处理
加固模板支撑体系
模板支撑体系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搭建支撑体系时,要根据模板的尺寸和混凝土浇筑的高度、重量等因素,合理计算支撑的间距和数量。例如,对于楼板模板,支撑立杆的间距一般不宜大于1.2m,水平杆的步距不宜大于1.5m,并且要设置剪刀撑等加固措施,以增强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定期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支撑松动、变形等问题,确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不会发生位移或变形,从而避免漏浆。
钢筋工程方面
保证钢筋位置准确
在钢筋绑扎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钢筋的间距、排距和保护层厚度符合规范要求。可以使用钢筋定位卡具或塑料垫块来控制钢筋的位置。例如,在梁钢筋绑扎时,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个钢筋定位卡具,保证梁主筋的位置准确,避免因钢筋移位导致模板与钢筋之间的间隙过大而漏浆。
对于柱钢筋,可在柱主筋外侧绑扎塑料垫块,垫块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每隔500 - 600mm设置一个,以确保柱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满足要求,同时也能防止混凝土从钢筋与模板之间的缝隙漏出。
避免钢筋过密影响混凝土浇筑
在设计钢筋布置时,要合理考虑钢筋的直径和间距,避免钢筋过密。如果钢筋过密,混凝土中的骨料难以通过,会导致混凝土浇筑不密实,容易出现空洞和漏浆现象。例如,在某些结构复杂部位,如梁柱节点处,若钢筋布置过于密集,可采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或者适当调整钢筋的布置方式,如采用并筋等方式,以改善混凝土的浇筑性能。
在钢筋绑扎完成后,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和验收,确保钢筋的布置符合要求,对于钢筋过密的部位,要提前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混凝土浇筑振捣方面
控制混凝土坍落度
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根据工程部位和浇筑方式等因素进行合理控制。坍落度过大,混凝土容易产生离析现象,导致石子下沉、水泥浆上浮,在模板边缘容易出现漏浆;坍落度过小,混凝土流动性差,难以充满模板,也容易导致漏浆。例如,对于柱混凝土浇筑,坍落度可控制在160
- 180mm;对于楼板混凝土浇筑,坍落度可控制在140 - 160mm。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计量和搅拌,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稳定。同时,要根据环境温度和运输距离等因素,适当调整混凝土的坍落度,以保证混凝土在浇筑时的性能符合要求。
规范混凝土浇筑顺序和方法
混凝土浇筑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避免出现集中浇筑或浇筑过高的情况。例如,对于梁板结构,应先浇筑梁,待梁浇筑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一起浇筑,避免在梁柱节点处形成混凝土堆积,导致压力过大而漏浆。
在浇筑过程中,要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不宜过大,一般对于插入式振捣器,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300mm;对于表面振捣器,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200mm。分层浇筑可以使混凝土充分振捣密实,减少气泡和空洞的产生,从而降低漏浆的风险。
正确使用振捣设备
振捣设备的选择要根据混凝土的结构形式和浇筑部位来确定。对于较薄的楼板混凝土,可采用表面振捣器;对于梁、柱等较厚的结构,应采用插入式振捣器。
在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要注意振捣棒的插入深度和间距。振捣棒应快速插入慢速拔出,插入深度要超过下层混凝土50 -
100mm,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结合良好。振捣棒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通常为300 -
400mm。同时,要避免振捣棒碰撞模板和钢筋,防止模板变形或钢筋移位而导致漏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