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确保二次抹压后混凝土表面无裂缝,可从施工过程控制、养护措施以及质量检查与处理三方面着手:
施工过程控制
精准把控抹压时间
密切关注混凝土的初凝和终凝状态。一般而言,当混凝土表面开始收水,用手指轻按有轻微痕迹但不粘手时,是进行二次抹压的适宜时机。例如在常温环境下,普通混凝土初凝后约1 - 2小时进行二次抹压较为合适;若环境温度较低,凝结时间延长,需相应推迟抹压时间。
避免过早抹压,此时混凝土还具有较高流动性,抹压会破坏内部刚形成的骨架结构,导致离析,使表面强度降低,后期易起皮、剥落;也不能过晚抹压,接近终凝或终凝后抹压,无法有效消除塑性收缩裂缝,还会破坏已形成的结构强度。
规范抹压操作
力度均匀:抹压时要保持力度一致,避免局部用力过大或过小。力度过大会使表面过于密实,封闭毛细孔道,影响水分正常蒸发,在内部形成水蒸气压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内部裂缝;力度过小则无法消除表面缺陷和裂缝。比如,在楼板混凝土施工中,工人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合适的抹压力度,确保楼板表面平整且无裂缝。
遍数合理:通常二次抹压需进行2 - 3遍。第一遍主要是消除表面的塑性收缩裂缝和气泡;第二遍进一步压实表面;若有需要可进行第三遍,使表面更加密实。例如在地面混凝土施工中,经过规范的三遍抹压后,地面表面的平整度和密实度显著提高,裂缝出现几率降低。
方向正确:抹压方向要一致,避免来回反复抹压导致表面搓毛。一般按照一个方向进行抹压,如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推进。
控制混凝土质量
优化配合比: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特性,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标号,控制水灰比和砂率。例如,对于有抗裂要求的混凝土,可适当降低水灰比,增加掺合料和纤维的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保证原材料质量:选用质量合格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水泥要具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砂、石的粒径、含泥量等指标要符合规范要求。例如,若砂的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
均匀搅拌:确保混凝土在搅拌机中充分搅拌均匀,使各种原材料充分混合。搅拌时间要根据混凝土的类型和搅拌机的性能确定,一般不少于规定的最短搅拌时间。例如,对于高强度混凝土,搅拌时间需适当延长,以保证其性能稳定。
养护措施
质量检查与处理
定期检查:在二次抹压后和养护期间,要定期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表面是否平整、有无裂缝、起皮、剥落等现象。可以采用目测、尺量、裂缝探测仪等方法进行检查。例如,每天对楼板混凝土表面进行目测检查,发现细微裂缝及时记录并处理。
及时处理裂缝:若发现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要根据裂缝的宽度、深度和性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宽度小于0.2mm的细微裂缝,可采用表面封闭法,用环氧树脂胶泥等材料进行涂抹封闭;对于宽度大于0.2mm的裂缝,可采用压力灌浆法,将环氧树脂等灌浆材料注入裂缝中进行修补。例如,在某桥梁工程中,发现墩身表面出现宽度为0.3mm的裂缝,采用压力灌浆法进行修补,修补后裂缝处强度得到恢复,外观质量也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