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环境下进行混凝土二次抹压施工,需要采取一系列特别的预防措施,以保障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以下从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三个阶段为你详细介绍:
施工前准备措施
施工中控制措施
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确保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5℃。在搅拌站,通过加热原材料和调整配合比来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采取保温措施,减少温度损失。例如,采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并在运输途中对搅拌罐进行缓慢转动,防止混凝土离析和热量散失。
合理控制抹压时间:由于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二次抹压时间要相应推迟。要根据混凝土的实际情况,通过试验和观察来确定合适的抹压时间。一般来说,当混凝土表面用手按压有轻微痕迹但不粘手时,即可进行二次抹压。例如,在
-3℃的环境中施工,二次抹压时间可能比常温下推迟2 - 3小时。
抹压操作要点
分层分段抹压:对于大面积的混凝土表面,采用分层分段的方式进行抹压。每层或每段的长度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 - 5米左右,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散失,保证抹压质量。例如,在楼板混凝土施工中,将楼板分成若干个小区域进行抹压,每个区域抹压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区域的施工。
力度均匀:抹压时要保持力度均匀,避免出现力度过大或过小的情况。力度过大会破坏混凝土表面的结构,力度过小则无法有效消除表面的缺陷和裂缝。施工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抹压力度和技巧。
多次抹压:适当增加抹压的遍数,一般进行3 -
4遍抹压。第一遍抹压主要是消除混凝土表面的塑性收缩裂缝和气泡;第二遍抹压进一步压实混凝土表面;第三遍和第四遍抹压则使混凝土表面更加平整、密实。例如,在地面混凝土施工中,经过多次抹压后,地面表面的平整度和密实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环境控制:在施工现场设置挡风屏障,减少冷空气的直接吹拂,降低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散失速度。可以采用彩钢板、帆布等材料搭建挡风墙。同时,对施工区域进行加热,如采用暖风机、蒸汽养护等方式,提高施工环境的温度。例如,在桥梁墩身施工中,在墩身周围搭建保温棚,并在棚内设置暖风机,使棚内温度保持在5℃以上。
施工后养护措施
及时覆盖保温:二次抹压完成后,要立即用保温材料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可以采用双层岩棉被或聚苯乙烯泡沫板进行覆盖,确保混凝土表面与外界空气隔绝,减少热量散失。例如,在墙体混凝土施工中,抹压完成后迅速用岩棉被将墙体包裹起来,并用铁丝固定。
延长养护时间: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强度增长缓慢,需要延长养护时间。一般情况下,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在养护过程中,要定期检查保温材料的覆盖情况,确保其完好无损。例如,在冬季施工中,对覆盖在混凝土表面的保温材料进行每天检查,发现破损及时更换。
温度监测:在养护期间,要对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进行监测。可以采用温度传感器和测温仪进行测量,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数据。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措施。例如,当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差超过25℃时,要采取加强保温或缓慢降温的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