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抹压具体时间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现场环境条件以及通过简单试验判断混凝土状态,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参考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
初凝时间界定:混凝土初凝是指混凝土开始失去塑性的时间。不同类型和配合比的混凝土初凝时间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初凝时间约为1
-
3小时。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查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或询问混凝土搅拌站,获取所用混凝土的大致初凝时间。例如,某工程使用的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中注明其初凝时间为2小时左右,那么二次抹压时间应在这个时间范围之后进行考虑。
终凝时间参考:终凝是混凝土完全失去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的时间。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终凝时间通常在5
-
8小时。二次抹压要在终凝前完成,以保证抹压操作不会破坏混凝土已形成的结构。比如上述C30混凝土,终凝时间为6小时,那么二次抹压时间应选择在初凝后、终凝前这个区间内。
考虑现场环境条件
温度影响:环境温度对混凝土的凝结速度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混凝土水化反应越快,初凝和终凝时间会缩短;温度越低,凝结时间则会延长。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混凝土初凝时间可能缩短至1小时左右,此时二次抹压时间要相应提前。例如,气温达到30℃以上时,对于普通混凝土,可能在浇筑后1
- 1.5小时就进入初凝后期,需要进行二次抹压准备。而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当气温低于5℃时,混凝土初凝时间可能延长至3 -
5小时,二次抹压时间也要适当推迟。
湿度影响:高湿度环境会减缓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延长凝结时间;低湿度环境则会加快水分蒸发,使凝结时间缩短。在潮湿的雨季,空气湿度较大,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慢,二次抹压时间可以适当延后。例如,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混凝土初凝时间可能比正常情况延长0.5
-
1小时。而在干燥的秋季,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快,二次抹压时间要提前。比如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时,混凝土初凝后表面容易因失水过快而产生塑性收缩裂缝,此时应在初凝后尽快进行二次抹压,可能在初凝后1
- 1.5小时就需操作。
通过简单试验判断混凝土状态
手指按压法:用手指轻轻按压混凝土表面,如果按压后混凝土表面有轻微的凹痕,但手指离开后凹痕能缓慢恢复,说明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后期,此时是进行二次抹压的合适时机。例如,在楼板混凝土浇筑后,每隔一段时间用手指按压测试,当发现按压痕迹恢复速度适中时,即可进行二次抹压。
脚印观察法:观察人员在混凝土表面行走后留下的脚印深度。如果脚印深度约为3 -
5mm,且脚印周围的混凝土没有出现明显的塌落或开裂现象,表明混凝土处于可进行二次抹压的状态。比如,在地面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安排专人定时在混凝土表面行走观察脚印情况,当脚印符合上述特征时,及时通知施工人员进行二次抹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