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梁通过预先施加压力,提升构件抗裂性与刚度,在桥梁、建筑大跨度结构中应用广泛。其设计和施工要点如下:
设计要点
结构选型与布局
根据跨度和荷载选型:小跨度(如10 - 20米)可采用简支梁,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中等跨度(20 - 50米)常用连续梁,能减少梁高、节省材料;大跨度(50米以上)可考虑箱形梁,抗扭性能好、空间利用率高。例如,城市高架桥中,跨度在20 - 30米的段落多采用连续梁形式。
合理布置预应力筋:预应力筋的线形和数量直接影响梁的受力性能。对于简支梁,预应力筋可布置在梁的下部,以提供足够的预压应力;连续梁则需根据弯矩包络图,采用变高度或变预应力度的布置方式。如在连续梁的支座附近,预应力筋数量应适当增加,以抵抗负弯矩。
预应力损失计算
考虑多种损失因素:预应力损失包括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损失、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损失、温差损失、钢筋松弛损失以及混凝土收缩和徐变损失等。设计时需准确计算各项损失,确保有效预应力满足设计要求。例如,对于后张法施工的梁,摩擦损失可能占张拉控制应力的10%
- 20%。
采用补偿措施:为减少预应力损失,可采取超张拉、重复张拉等措施。超张拉是指在张拉过程中,先将预应力筋张拉至超过控制应力的某一值,持荷一段时间后再回至控制应力,可减少钢筋松弛和锚具变形引起的损失。
截面设计与配筋计算
确定截面尺寸:根据梁的跨度、荷载和预应力要求,确定合理的截面尺寸。截面尺寸应满足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要求,同时要考虑施工方便和经济性。例如,对于矩形截面梁,梁高一般取跨度的1/15 - 1/20。
进行配筋计算:根据内力计算结果,确定纵向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的数量和布置。预应力筋的配筋率应满足最小和最大配筋率的限制,非预应力筋可提高梁的延性和抗裂性。例如,在梁的受拉区配置适量的非预应力钢筋,可防止梁在预应力损失后出现裂缝。
耐久性设计
施工要点
材料准备与检验
选用合格材料:预应力筋应具有高强度、低松弛的性能,常用的有钢绞线、钢丝等。锚具和夹具应符合相关标准,具有良好的锚固性能和可靠性。混凝土应采用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以提高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严格检验材料质量:对进场的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检查其质量证明文件和外观质量,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例如,预应力筋的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锚具的硬度、静载锚固性能等应进行试验检测。
预应力筋制作与安装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预应力张拉与锚固
选择合适的张拉设备和工艺:根据预应力筋的类型和张拉力大小,选择合适的张拉设备,如千斤顶、油泵等。张拉工艺可采用一端张拉或两端张拉,对于长束或曲线束,宜采用两端张拉。
严格控制张拉应力:张拉时应按照设计要求的张拉顺序和张拉控制应力进行操作,确保张拉应力准确无误。张拉过程中应测量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并与理论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
及时进行锚固:张拉完成后,应及时进行锚固。锚固时应保证锚具和夹具安装正确,锚固牢固,防止预应力筋滑丝和回缩。
孔道压浆与封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