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混凝土坍落度需从原材料把控、配合比设计、生产运输环节管理以及现场检测调整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具体方法:
原材料把控
水泥
骨料
骨料的级配应合理,良好的级配可以使骨料之间的空隙率最小,减少水泥浆的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例如,采用连续级配的石子,其粒径分布均匀,能填充紧密,减少空隙。
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过高,会吸附大量的水分和外加剂,导致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加快。因此,要对骨料进行清洗,降低其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一般要求砂的含泥量不超过3%,泥块含量不超过1%;石子的含泥量不超过1%,泥块含量不超过0.5%。
骨料的粒形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的骨料,会使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差,坍落度减小。所以,要控制骨料中针片状颗粒的含量,一般要求针片状颗粒含量不超过15%。
外加剂
水
配合比设计
确定合理的用水量: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和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用水量。用水量过少,混凝土的流动性差,坍落度小;用水量过多,混凝土会出现离析、泌水现象,影响强度和耐久性。一般来说,普通混凝土的用水量在160 - 200kg/m³之间。
选择合适的水胶比: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坍落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胶比过大,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坍落度可能增大但易离析;水胶比过小,混凝土的强度提高,但坍落度减小,流动性变差。应根据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和使用环境,合理选择水胶比,一般普通混凝土的水胶比在0.4
- 0.6之间。
优化砂率:砂率是指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比。合理的砂率可以使混凝土获得良好的流动性和粘聚性,从而控制坍落度。砂率过小,混凝土中的砂浆不足,骨料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流动性变差,坍落度减小;砂率过大,混凝土中的细颗粒过多,会填充骨料之间的空隙,导致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同时也会增加水泥用量。一般砂率在35%
- 45%之间较为合适。
生产运输环节管理
现场检测与调整
坍落度检测:在混凝土浇筑现场,要定期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检测。一般每工作班或每100m³混凝土至少检测一次,对于重要工程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应增加检测频率。检测时,要按照标准的检测方法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坍落度调整:当检测到混凝土的坍落度不符合要求时,要及时进行调整。如果坍落度过小,可以在不改变水胶比的情况下,适量添加外加剂或水进行调整,但要注意每次添加的量不宜过多,避免引起混凝土离析。如果坍落度过大,可以添加适量的干料(如水泥、砂等)进行调整,但要注意搅拌均匀,防止出现局部干湿不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