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过度振捣对混凝土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从振捣设备选择、振捣操作规范、配合比调整以及后期养护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下是详细介绍:
合理选择振捣设备
根据工程需求选型:不同的混凝土工程对振捣设备的要求不同。对于薄壁结构或钢筋密集的部位,如梁、柱的节点处,应选择插入式振捣器中的小型、高频型号。这种振捣器体积小,能灵活地在狭窄空间内操作,且高频振动可以使混凝土在较小范围内快速密实,减少振捣时间,避免过度振捣。例如,在浇筑高层建筑的剪力墙时,使用小型高频插入式振捣器可以更好地控制振捣范围和程度。
考虑混凝土特性:如果混凝土的流动性较大,如自流平混凝土,可选择附着式振捣器。附着式振捣器通过振动模板来使混凝土密实,其振动能量传递较为均匀,能有效避免因局部过度振捣而导致的混凝土离析等问题。在浇筑大型平板结构,如桥梁的桥面板时,附着式振捣器可以保证混凝土的整体密实性。
规范振捣操作
控制振捣时间:振捣时间是影响混凝土密实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插入式振捣器的振捣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振捣器的功率来确定。对于坍落度较小的干硬性混凝土,振捣时间可适当长一些,但也不宜超过30秒;对于坍落度较大的流动性混凝土,振捣时间可控制在15
- 20秒。例如,在浇筑普通住宅的基础混凝土时,当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60mm左右,每个振捣点的振捣时间可控制在18秒左右。
确定振捣间距:振捣间距过大会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振捣间距过小则容易造成过度振捣。插入式振捣器的有效作用半径一般为300
-
500mm,振捣时应采用“快插慢拔”的方式,振捣点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有效作用半径的1.5倍以内。比如,在浇筑柱子混凝土时,振捣点间距可控制在400mm左右。
注意振捣层次:在分层浇筑混凝土时,应将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0 -
100mm,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之间的良好结合。同时,要避免振捣棒碰撞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防止模板变形、钢筋移位和预埋件松动。例如,在浇筑梁的混凝土时,分层厚度一般为300
- 500mm,振捣时要确保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使上下层混凝土融合成一个整体。
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优化骨料级配:合理的骨料级配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空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从而降低对振捣的依赖程度。通过选择不同粒径的骨料进行搭配,使骨料之间的空隙被较小粒径的骨料填充,形成紧密堆积的结构。例如,采用连续级配的石子,其粒径范围可以从5mm到25mm,这样可以使石子之间的空隙率降低,减少水泥浆的用量,同时也有利于混凝土的均匀振捣。
控制水胶比: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胶比过大,混凝土中的水分过多,在振捣过程中容易产生离析和泌水现象;水胶比过小,混凝土的流动性差,难以振捣密实。应根据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和使用环境,合理控制水胶比。一般来说,普通混凝土的的水胶比应控制在0.4
- 0.6之间。例如,在浇筑C30混凝土时,水胶比可控制在0.5左右。
添加外加剂:适当添加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减少过度振捣的影响。例如,添加减水剂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泵性,使混凝土在较低的水胶比下也能达到良好的振捣效果。添加引气剂可以在混凝土中引入大量均匀分布的微小气泡,这些气泡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少振捣过程中混凝土颗粒之间的碰撞和摩擦,同时也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
加强后期养护
及时覆盖保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用塑料薄膜、草帘等材料进行覆盖,以防止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过快蒸发。水分蒸发过快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收缩裂缝的产生,同时也会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水化反应,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例如,在夏季高温天气下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并定时洒水保湿。
控制养护温度:养护温度对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耐久性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养护温度应控制在5
-
35℃之间。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应采取保温措施,如搭建保温棚、使用电加热器等,以提高混凝土的养护温度,促进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应采取降温措施,如喷水降温、遮阳等,以防止混凝土因温度过高而产生裂缝。
延长养护时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种类、强度等级和使用环境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普通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天,对于有抗渗要求或掺加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天。例如,在浇筑地下室的防水混凝土时,养护时间应延长至14天以上,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达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