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尽量避免混凝土质量问题,可从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控制、施工后养护三个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下是详细介绍:
施工前准备阶段
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
水泥:要依据工程需求选用合适强度等级和品种的水泥,比如高强度混凝土工程需用高强度等级水泥。同时,检查水泥的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还要对每批水泥进行强度、安定性等指标的抽检。曾有工程因使用了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导致混凝土出现膨胀裂缝,严重影响结构安全。
砂石: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要符合要求,含泥量、泥块含量等指标需严格控制。石子的粒径、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等也影响混凝土质量。例如,石子粒径过大,可能导致混凝土离析;针片状颗粒过多,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应通过筛分试验等检测方法,确保砂石质量达标。
外加剂: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和施工条件,合理选用外加剂,如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等。要检查外加剂的质量证明文件,并进行小试,验证其与水泥的适应性以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科学设计配合比
做好模板和钢筋工程
施工过程控制阶段
规范混凝土拌制
合理运输混凝土
正确浇筑混凝土
分层分段浇筑:根据结构特点和混凝土供应能力,合理确定分层分段浇筑的方案。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分层浇筑法,每层厚度控制在30 - 50厘米;对于长度较大的结构,可采用分段浇筑法,分段长度根据结构受力情况和施工条件确定。
避免施工冷缝:在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连续供应,避免出现施工冷缝。若因特殊原因中断浇筑,要在混凝土初凝前处理好接缝部位,如凿毛、清理杂物、湿润等,并浇筑一层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
有效振捣混凝土
施工后养护阶段
及时覆盖保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草帘等保湿材料,防止水分蒸发。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蓄水养护或喷涂养护剂的方法。例如,某大坝工程,浇筑完成后立即蓄水养护,保证了混凝土强度增长和表面质量。
控制养护温度和湿度:根据混凝土类型和环境条件,控制养护温度和湿度。一般情况下,养护温度不宜低于5℃,湿度不宜低于90%。在高温季节,应采取降温措施,如搭设遮阳棚、喷水降温等;在低温季节,应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保温材料、加热养护等。
确定合理养护时间: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和设计要求确定。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养护期间要定期检查养护情况,确保混凝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