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效率提高时,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可从混凝土性能把控、施工过程精细管理、质量检测与监控三方面入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混凝土性能把控
原材料质量稳定:施工效率提升可能伴随原材料供应节奏加快,但要确保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质量稳定。比如水泥,要保证其强度等级、安定性等指标符合要求,不同批次间性能差异小。像某工程,因使用了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导致混凝土出现膨胀裂缝。所以,应选择信誉好的供应商,对每批原材料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配合比精准调整:根据施工效率变化和混凝土性能需求,精准调整配合比。若施工效率提高,混凝土运输和浇筑时间缩短,可适当调整外加剂用量,保证混凝土工作性。如在高温快速施工中,增加缓凝剂用量,防止混凝土过早凝结。同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指标达标。
施工过程精细管理
浇筑环节
合理确定分层厚度:结合混凝土性能、结构特点和施工条件,合理确定分层浇筑厚度。如流动性好的自密实混凝土,每层厚度可达0.8 - 1.2米;流动性一般的普通混凝土,每层厚度在0.5 - 0.7米。施工效率提高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
控制浇筑速度和顺序:根据结构特点和混凝土凝结时间,控制浇筑速度和顺序。对于大面积平板结构,可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法,从一端向另一端推进;对于高度较大的结构,可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法,控制斜面坡度不大于1/3。避免出现施工冷缝,保证混凝土整体性。
振捣环节
选择合适振捣设备:根据混凝土类型和结构部位,选择合适的振捣设备。对于流动性好的混凝土,可采用表面振捣器;对于流动性一般或配筋密集的混凝土,应采用插入式振捣棒。如某工程,在配筋密集的梁柱节点处,使用小直径振捣棒,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
掌握振捣时间和方法:振捣时间要适中,一般每点振捣时间为20 - 30秒,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为准。振捣方法要正确,插入式振捣棒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
养护环节
及时覆盖和保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草帘等保湿材料,防止水分蒸发。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蓄水养护或喷涂养护剂的方法。如某大坝工程,浇筑完成后立即蓄水养护,保证了混凝土强度增长和表面质量。
控制养护温度和湿度:根据混凝土类型和环境条件,控制养护温度和湿度。一般情况下,养护温度不宜低于5℃,湿度不宜低于90%。在高温季节,应采取降温措施,如搭设遮阳棚、喷水降温等;在低温季节,应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保温材料、加热养护等。
质量检测与监控
加强过程检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原材料、配合比、坍落度等的检测。每批次原材料进场时,都要进行检验;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定期检测坍落度,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如发现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调整配合比。
做好成品检验: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强度、耐久性等检验。可采用回弹法、钻芯法等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通过抗渗试验、抗冻试验等方法检测混凝土耐久性。对检验不合格的混凝土,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如返工、加固等。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