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碳化深度超过钢筋保护层时,会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安全性产生严重威胁,其后果可从钢筋腐蚀、结构性能退化、耐久性失效三个层面分析,具体如下:
一、钢筋脱钝与腐蚀加速
钝化膜破坏机制
钢筋表面钝化膜(γ-Fe₂O₃)在pH>11.5时稳定存在,当碳化前沿pH值降至9.5以下时,钝化膜开始溶解,钢筋进入活性腐蚀状态。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通常15-30mm)时,钢筋表面pH值可降至8.5-9.0,腐蚀电流密度从0.01μA/cm²(钝化状态)急剧升至0.1-1.0μA/cm²(腐蚀状态)。
氯离子协同侵蚀
碳化区域混凝土孔隙溶液pH值降低,对Cl⁻的吸附能力减弱,导致自由Cl⁻浓度增加。当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时,钢筋表面Cl⁻浓度可达0.4%-0.6%(混凝土质量比),远超临界值0.2%,加速去极化反应:
Fe→Fe2++2e−
Fe2++2Cl−→FeCl2
FeCl2+2H2O→Fe(OH)2+2HCl
最终生成红褐色铁锈(体积膨胀3-4倍),导致混凝土开裂。
二、结构性能退化
承载力衰减
钢筋腐蚀导致截面面积损失,当腐蚀率达5%时,梁构件抗弯承载力下降10%-15%;腐蚀率达10%时,承载力下降25%-30%。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后,3-5年内钢筋腐蚀率可达5%-8%,显著影响结构安全。
刚度损失
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性能退化,当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时,粘结强度下降30%-40%。试验表明,腐蚀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应力-滑移曲线峰值降低,滑移量增加2-3倍,导致结构变形增大。
稳定性风险
轴压构件中,碳化引起的混凝土强度降低(碳化后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5%-15%)与钢筋腐蚀导致的P-Δ效应叠加,可能引发结构失稳。当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50%时,构件稳定系数降低20%-25%。
三、耐久性失效与维修成本
裂缝扩展机制
钢筋锈蚀产物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裂缝宽度与钢筋腐蚀量呈线性关系:
w=0.03Δd
其中,w为裂缝宽度(mm),Δd为钢筋直径损失量(mm)。当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时,3年内裂缝宽度可达0.2-0.3mm,5年内扩展至0.5mm以上,加速水分和Cl⁻侵入。
碳化-腐蚀循环
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后,形成“碳化→钢筋腐蚀→裂缝扩展→CO₂和Cl⁻加速渗透”的恶性循环。模型预测表明,在工业污染环境下,结构使用寿命从设计100年缩短至30-50年。
维修成本激增
当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时,维修需采用阻锈剂注射、碳纤维布加固或局部置换混凝土等措施,单位面积维修成本达200-500元/m²,是预防性涂层维护(30-50元/m²)的4-10倍。
四、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工程类型
保护层厚度
碳化深度(年)
钢筋腐蚀率
维修方案
成本(万元)
|
|
|
|
|
|
桥梁墩柱 | 25mm | 30mm(8年) | 8% | 阻锈剂+碳纤维布加固 | 120 |
工业厂房梁 | 20mm | 22mm(6年) | 6% | 局部混凝土置换+环氧涂层 | 85 |
海洋平台桩基 | 40mm | 45mm(10年) | 12% | 阴极保护+耐腐蚀钢筋更换 | 320 |
结论:碳化深度超过钢筋保护层厚度后,会引发钢筋脱钝、腐蚀加速、结构性能退化和耐久性失效,导致维修成本激增和使用寿命缩短。需通过控制混凝土碳化速率(如采用低水胶比、掺入矿物掺合料)、增加保护层厚度或施加表面防护层等措施,确保碳化前沿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突破保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