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捣器的移动间距没有固定统一值,会因振捣器类型、混凝土坍落度、构件类型和尺寸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情况:
插入式振捣器
一般情况:对于普通的梁、板、柱等构件,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其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通常情况下,插入式振捣器的作用半径在30
- 50厘米左右,所以移动间距一般控制在45 -
75厘米。例如,在浇筑一块普通的楼板混凝土时,采用作用半径为40厘米的插入式振捣器,那么其移动间距可控制在60厘米左右。
根据混凝土坍落度调整:当混凝土坍落度较小时,说明混凝土比较干硬,流动性差,此时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适当减小,以确保混凝土能够充分振捣密实。例如,坍落度小于30毫米的干硬性混凝土,振捣器移动间距可控制在作用半径的1.2
- 1.3倍,即36 -
52厘米(以作用半径40厘米为例)。而当混凝土坍落度较大时,流动性较好,移动间距可适当增大,但一般也不宜超过作用半径的1.5倍。
根据构件尺寸调整:对于较薄的小型构件,如厚度小于20厘米的楼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适当减小,以保证振捣效果。此时移动间距可控制在作用半径的1
- 1.2倍,即30 -
48厘米(以作用半径40厘米为例)。对于大型的厚壁构件,如厚度超过1米的墙体或柱子,在保证振捣质量的前提下,移动间距可适当增大,但也不宜超过作用半径的1.5倍。
表面振捣器
平板振捣器:平板振捣器主要用于振捣楼板、地面等表面较大的混凝土构件。其移动间距应保证振捣器的底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不小于100毫米。一般来说,平板振捣器的有效作用宽度在1
- 2米左右,所以移动间距可控制在0.9 -
1.9米。例如,在浇筑一块宽度为3米的楼板时,采用有效作用宽度为1.5米的平板振捣器,第一次振捣从一侧开始,第二次移动时与第一次振捣区域重叠不小于100毫米,那么移动间距可控制在1.4米左右。
附着式振捣器:附着式振捣器是安装在模板外侧进行振捣的设备。其移动间距应根据构件的尺寸和振捣效果来确定。一般来说,相邻两个附着式振捣器的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例如,一个附着式振捣器的作用半径为80厘米,那么相邻振捣器的间距可控制在120厘米以内。同时,要确保振捣器能够均匀地覆盖整个构件表面,避免出现振捣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