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分析筛分试验结果,可从试验前准备、筛分过程操作、结果数据解读以及与标准对比这几方面入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试验前准备检查
设备校准:确保使用的筛子孔径准确,符合试验要求的规格。例如,对于不同粒径范围的混凝土骨料筛分,要检查筛子的实际孔径与标称孔径是否一致,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可以使用标准样块对筛子进行校准,将标准样块通过筛子,观察其通过情况是否符合预期。如果筛子孔径存在偏差,会导致筛分结果不准确,影响对混凝土离析情况的判断。
样品代表性:所取的混凝土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混凝土批次的情况。在取样时,要从不同部位、不同深度进行取样,避免只取表面或局部的样品。例如,在搅拌机出料口取样时,要从出料的开始、中间和结束阶段分别取样,然后混合均匀作为试验样品。如果样品不具有代表性,可能会导致筛分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混凝土的组成情况。
筛分过程操作规范
筛分时间与手法:按照标准规定的筛分时间进行操作,一般采用手动筛分或机械筛分的方式。手动筛分时,要均匀地摇动筛子,使骨料能够充分通过筛孔。筛分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部分骨料未能通过应有的筛孔;筛分时间过长,可能会使一些细小的骨料被过度筛分,影响结果准确性。例如,对于普通混凝土骨料的筛分,手动筛分时间一般控制在10
- 15分钟。机械筛分时,要确保设备的振动频率和振幅符合要求,以保证筛分效果。
防止骨料损失:在筛分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骨料从筛子边缘掉落或溅出。可以在筛子下方放置合适的容器,收集通过筛子的骨料。同时,要避免骨料在筛分过程中发生破碎,因为破碎的骨料可能会改变其粒径分布,影响筛分结果。例如,在筛分粗骨料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导致骨料破碎。
结果数据解读
各粒径骨料含量计算:筛分完成后,分别称量留在各个筛子上的骨料质量以及通过最小筛孔的骨料质量。然后计算各粒径骨料的含量百分比,公式为:某粒径骨料含量(%)=(该粒径筛上骨料质量
+ 通过该粒径筛但留在下一粒径筛上的骨料质量)/ 样品总质量×100%。例如,样品总质量为1000g,留在5 -
10mm筛子上的骨料质量为200g,留在10 - 20mm筛子上的骨料质量为300g,则5 - 10mm粒径骨料含量为20%,10 -
20mm粒径骨料含量为30%。
分析粒径分布规律:观察各粒径骨料的含量分布情况,判断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正常情况下,混凝土骨料的粒径分布应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合理性。如果某个粒径的骨料含量明显过高或过低,可能是混凝土离析的表现。例如,设计要求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大于5mm)的含量为40%
- 50%,但筛分结果显示粗骨料含量达到了60%,且其中大粒径(如20 - 40mm)的骨料含量过多,而小粒径(如5 -
10mm)的骨料含量过少,就说明混凝土可能发生了离析,导致粗骨料下沉堆积。
与标准对比判断
参照规范标准:将筛分结果与相关的混凝土设计规范或标准进行对比。不同的混凝土工程对骨料的粒径分布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高强度混凝土,可能需要更严格控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和各粒径的含量;对于普通混凝土,也有相应的粒径范围要求。如果筛分结果超出了规范规定的范围,就可以判断混凝土存在离析或其他质量问题。例如,某工程要求混凝土中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31.5mm,且5
- 20mm粒径的骨料含量应占总粗骨料含量的70%以上,如果筛分结果显示有超过31.5mm的骨料,或者5 -
20mm粒径的骨料含量低于70%,则说明混凝土不符合要求。
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筛分试验结果只是判断混凝土是否离析的一个方面,还应结合其他指标如坍落度、黏聚性、保水性以及混凝土试块的强度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筛分结果显示骨料粒径分布异常,同时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大、黏聚性和保水性差,且试块强度离散性较大,那么可以更确定地判断混凝土发生了离析。例如,某混凝土在筛分试验中发现粗骨料含量过高,同时其坍落度达到了220mm(设计要求为180±20mm),在振捣时出现骨料分离现象,且制作的试块强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超过20%,就可以综合判断该混凝土发生了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