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监测系统在桥梁施工中可精准控制拱度和平面尺寸偏差,其布置与使用需结合传感器选型、网络搭建、数据处理及预警机制。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案:
一、传感器布置方案
1. 拱度监测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在拱顶、1/4跨、3/4跨及拱脚位置安装激光位移传感器,量程≥50mm,精度±0.1mm,实时监测拱肋垂直变形。
倾角仪:在拱脚处布置双轴倾角仪,量程±10°,分辨率0.001°,监测拱脚旋转角度,防止局部失稳。
应变计:在拱顶和拱脚混凝土内部预埋振弦式应变计,量程±3000με,精度±1με,捕捉应力异常。
2. 平面尺寸监测传感器
全站仪:在桥梁两侧设置2台全站仪,形成三维坐标监测网,每5m设置一个监测点,平面位置精度±2mm。
激光扫描仪:每周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桥面进行全貌扫描,生成点云数据,对比设计模型偏差。
温度传感器:在混凝土内部和表面布置温度传感器,量程-30℃~+80℃,精度±0.5℃,补偿热胀冷缩影响。
二、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
1. 无线传输网络
LoRa模块:传感器数据通过LoRa无线模块传输,距离≥1km,功耗低,适合野外长期监测。
4G/5G路由器:在施工现场部署4G/5G路由器,作为备用传输通道,确保数据实时性。
网关配置:采用多通道网关,支持Modbus、RTU、TCP/IP等协议,兼容不同类型传感器。
2. 云端数据处理
数据清洗:通过Python脚本过滤异常值(如传感器故障导致的跳变数据)。
模型分析:利用BIM模型与监测数据对比,生成偏差热力图,标识超限区域。
趋势预测:采用LSTM神经网络预测未来7天变形趋势,提前预警潜在风险。
三、系统使用流程
1. 施工前校准
基准点复核:使用全站仪复测控制网,确保初始偏差≤±3mm。
传感器零点校准:在无荷载状态下记录传感器初始值,作为变形计算基准。
网络测试:模拟断网场景,验证4G/5G备份通道的切换时间(≤30秒)。
2. 施工中实时监测
浇筑阶段:每3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重点监测拱顶沉降和拱脚应力。
支架拆除阶段:实时显示拱肋内力变化,当应力超过设计值80%时触发黄色预警。
温度补偿:根据温度传感器数据,自动修正热胀冷缩对平面尺寸的影响。
3. 施工后数据分析
生成报告:每日自动生成监测日报,包含变形曲线、应力云图及预警记录。
偏差修正:若拱度偏差>5mm或平面尺寸偏差>8mm,系统自动生成调整方案(如顶升高度、模板修正量)。
档案归档:将监测数据与施工日志关联,形成电子化质量追溯体系。
四、典型应用案例
五、实施要点
传感器防护:采用IP68防护等级,防止雨水浸泡;在混凝土浇筑前用泡沫板保护表面传感器。
电源保障:配置UPS不间断电源,确保断电后系统持续运行4小时。
人员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使用培训,重点掌握预警阈值设置和数据解读方法。
如需具体传感器选型清单或系统界面截图,可提供工程类型(如拱桥/梁桥)进一步定制方案。